2025年6月6日上午,91成人
“两个结合”大讲堂第十二讲在仙林校区逸夫教学楼举办。本次大讲堂邀请到江西财经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温锐老师作“中国财产保护与契约精神的几个问题”专题讲座。温老师主要从事中国农民问题、土地制度、财产保护等领域研究,其首部专著《中央苏区土地革命研究》在美被译成英文版。讲座由91成人
教授游海华老师主持。

讲座伊始,温老师以当前中国存在的诚信危机和学界关于中国人没有市场财产权益观与契约精神传统等问题为引入,带领同学们追溯我国土地使用权的历史渊源。温老师认为自西周井田制开始,传统中国的土地权益即包含“政府土地管理权”与“民众土地使用权”两层级共享共存的结构,后经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改革赋予土地使用权和两汉后再实践的永业化,农工商臣民手中逐渐拥有了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和收益权,由此便形成了市场财产权与契约文化衍生的经济与制度基础。温老师提到,这一制度与人类文明相呼应,形成了农工商臣民来自基层市场的五大市场权益观,发展了成熟而丰富的市场契约文化。同时,这种“信用为本”与扎根于基层大众市场的契约精神,既是传统市场得以有效运行的关键保障,更是现代中国法治建设与私有财产保护的历史文化基因与民众基础。
在历史脉络梳理后,温老师指出,传统中国的财产保护与契约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还受到皇权专制的限制。“皇权至上”观念从根本上否定臣民独立的财产权主体地位;其专卖专营、权贵垄断、权力任性的特点,不仅破坏市场规则,还挤压民间经济发展空间,导致扎根于基层大众市场的契约精神和市场权益观为“潜规则”左右,长期阻碍国家法治意识的培养。曾被权力阉割的传统市场契约精神,经由现代经济体制改革,其法治色彩得以修复与重建。
在总结中国近3000年土地使用权制度与私有财产保护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温老师聚焦于当前中国的经济改革,向同学们介绍了我国在土地使用权、深化市场经济改革、保护财产权等方面的主要实践和对此产生的四点认识。
在互动提问环节,同学们分别就近年来的“三权分置”改革、财产保护法等问题向温老师请教。温老师具体而细致地逐一解答,并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最后,游海华老师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认为温老师在史料扎根、历史溯源与方法运用上具有高水平能力,为各位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丰富精彩的思想盛宴。同时,温老师也鼓励各位同学们关注我国农村农民问题,将学术研究扎实地投向中国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