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成人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91成人 > 学术交流 > 正文

会议资讯 | “多元化视角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青年学者论坛会议纪要

发布时间:2025-07-01点击数:

2025年6月28日,“多元化视角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南京成功举办。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云南大学、汕头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六所高校的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代表的学科背景广博,涵盖文学、哲学、民族学、历史学、教育学、宗教学、艺术学及考古学等领域,共同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跨学科对话。

01

开幕式


论坛由91成人 李海超副教授致开幕辞。李海超副教授代表主办方,对远道而来的各位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与诚挚感谢,并预祝论坛在思想的碰撞中取得丰硕成果。



会议主页_00.jpg


02

上午场学术报告



第一场|主持人:赵妍妍 助理研究员(南京大学)

张礼永 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发言主题:《〈论语·述而〉“三人行”章新解》

核心观点:张礼永老师从训诂学视角切入,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应解读为“我参人行,必得我师焉”,即通过观察他人言行,必能从中找到值得学习的榜样。他认为,此解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及“见贤思齐”的内涵一脉相承,为理解《论语》提供了新的考据维度。

1-张礼永.png


温海波 副教授(江西师范大学)

发言主题:《识字习礼:明清杂字中的礼仪知识与礼下庶人》

核心观点:温海波老师以明清地方性“杂字”读物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一条区别于官方礼制或经学注疏的“礼下庶人”考察路径。他指出,这类蕴含礼仪知识的“礼义杂字”,既是明清时期识字教育领域的新发展,也扮演了建构与维系乡里社会礼仪秩序的新角色。

2-温海波.png


许至 准聘副教授(南京大学)

发言主题:《“论语颂”:一种儒禅交融的〈论语〉诗歌诠释形态》

核心观点:许至老师聚焦于祈承㸁、徐应亨的350余首“论语颂”,深入剖析了其创作实践如何突破传统经学的章句训诂与政治伦理导向。她认为,“论语颂”是儒禅思想互动演变的一个珍贵文学样本,为探究儒学、诗学与禅学在中国思想史与文学史中的交融关系,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研究视角。


第二场|主持人:李海超 副教授(南京大学)

陈妙丹 副教授(汕头大学)

发言主题:《从教义植入到世俗化书写——论元明清通俗文学中的“酒色财气”》

核心观点:陈妙丹老师系统考察了“酒色财气”这一主题在元明清通俗文学中大量涌现的现象。她深入探讨了这一主题从宗教劝诫向世俗叙事衍变的轨迹,并具体分析了其在文学文本中劝世、警世及反映社会欲望等多重功能的表现形式。

3-陈妙丹.png


林莹 助理教授(同济大学)

发言主题:《基于人机协同的泰国巴森苏塔瓦寺“三国”主题壁画与小说插图相似度研究》

核心观点:林莹老师的研究融合了数字人文与图像学方法。她首次将泰国巴寺壁画数据化,与16个版本的《三国志演义》小说插图构建数据集,并运用SimCLR对比学习模型进行图像特征提取与相似度分析。此项研究通过前沿技术与传统文史考证的结合,刷新了学界对于《三国演义》汉籍在泰国前现代时期的流传范围与接受方式的认知。

4-林莹.png


03

下午场学术报告

第一场|主持人:陆杰峰 助理教授(南京大学)

平燕红 助理教授(南京大学)

发言主题:《对现有华严学研究的几点反思——兼论华严宗师资传承谱系的历史与构建》

核心观点:平燕红老师对华严宗“五祖”(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传承谱系的传统认知提出深刻反思。她辨析指出,该谱系更多是宗派内部基于“法统传灯”观念的建构,而非严格的历史事实。她主张,学术研究不应将此谱系作为评判思想差异的唯一标准,并借此重新审视了宗派佛教的诠释方法。


覃延佳 教授(云南大学)

发言主题:《事神治民:明清时期云南城隍的建置、阶序与礼仪意涵》

核心观点:覃延佳老师通过对明清时期云南地区城隍庙的考察,揭示了西南边疆在推行王朝祀典时,展现出一种有别于江南、华南等地的独特模式。他认为,历代官员在地方反复申说的“事神治民”理念,构成了“礼入边疆”的核心逻辑,为我们从地方礼仪实践的视角理解王朝国家“大一统”叙事提供了新的路径。

5-覃延佳.png


第二场|主持人:张小星 助理研究员(南京大学)

车旭东 助理教授(南京大学)

发言主题:《金坛张氏与元末江南文人之交游——以〈良常草堂图〉为中心》

核心观点:车旭东老师以名画《良常草堂图》为中心,结合其高清图像与题跋的完整考证,不仅还原了金坛张氏的家族历史与迁居活动,更深刻揭示了图卷背后的制作意图与社交功能。他的研究,生动再现了元末特殊时代背景下江南文人群体的交游网络与精神世界。车老师将《良常草堂图》复制本带到会场,与现场老师共同鉴赏,以更直观、具象地进行理论探讨。

7-车旭东.png
6-车旭东.png


李海超 副教授(南京大学)

发言主题:《论境界视域的独立性及其情缘本源》

核心观点:李海超老师深入探讨了“情感”在哲学意义上的本源性地位。他追溯先秦哲学,提出中国哲学的“境界论”所开创的是一种独特的“机缘关系”,它既非西方的“体用关系”也非单纯的“时空关系”。正是这种基于生命际遇的“机缘关系”,构成了“情缘”的本质,并赋予了情感以本体论的深度。

8-闭幕总结.png


04

闭幕总结

会议闭幕式由许至老师主持。她总结道,本次论坛的九场报告,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核心,从文献考据、思想阐释、社会变迁、艺术媒介等多元维度展开,充分展现了青年学者扎实的学养与锐意的创新。不同学科间的思想交流与“火花碰撞”,不仅在与会者间引发了强烈的学术共鸣,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深刻启示。论坛在热烈的学术讨论氛围中圆满落幕。